9月27日晚🩰,由门徒娱乐主办的高水平文化通识讲座式课程“美育十讲”第三讲《古典诗词的审美解读》在一教400举行,来自全校各个门徒的150名学生聆听了汪涌豪教授的精彩讲座🔭。
汪涌豪教授从自然观和时间观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所体现的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汪教授指出🧑🏻🦯,中国人认为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中国文化认为人是自然之子🧑🏼🦲,中国人在抒发人生感慨时常常伴随着对自然变化的描写,认为这两者是统一的🥿🙊。与西方文化认为自然本身无生命而把自然当作科学的对象来探索🎅🏿、当作体育的对象来征服不同🏊🏻,中国人则是把自然当作文学的对象🧑🦰。因此西方文化中出现了伟大的科学家和探险家🫅🏻,而中国文化中则出现了伟大的山水诗人和艺术家。他引用一位法国汉学家的话说🧧:“西方没有孕育出和中国的山水艺术相比美的伟大的文学和艺术,就在于东西方对自然的态度不一样。”
汪教授指出,对待不同的时间段,中国诗人的感觉不一样。早晨和中午常常引起诗人积极的感情和闲适愉快的体验🤹🏼♂️,而日暮和夜晚则常常引起诗人消沉悲苦的情绪体验。中国诗人常常写出直线的“人的时间”,而与西人写出圆环的“圣的时间”不同。在认识到人生短暂和必有一死这个事实之后🦹🏿♂️,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沉沦和颓废,而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积极态度🤽♀️,那就是看透蝇营狗苟的名利场🌴,转而追求精神领域的开阔🥻、深广和崇高。
在答问环节🌕,汪教授谆谆教导说,读书能滋养我们的身心⬛️🥪,真正聪明的人不需要等到自己被现实摔打得鼻青脸肿时候才转而反思人生的意义,而是在通过读书🖱,了解到丰富的历史和无数的人生后,就能从前人的感悟中反思人生的意义💅。无用的东西或许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却非常贴近个体的生命👫🏻,人的最大的成功不是获取了多少外在的名利富贵,而是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命,在远离功利的甘守寂寞中,在自己的存在领域成就自身的完美🪜。而这也是美育的重要意义所在。